上海体育馆,这座承载了无数市民体育记忆的地标,迎来了它五十岁的生日。在全民健身日的热潮中,新老体育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这座场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蓝图。
回望过去:从“水晶宫殿”到“世界名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我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设计的上海体育馆竣工,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因其造型圆润剔透,被誉为“水晶宫殿”,可容纳万名观众,故得名“万体馆”。在这里,上海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拉开帷幕,开启了它见证体育传奇的征程。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表示,尽管自己未曾在此场馆参赛,但对万体馆的情感丝毫不减。他尤其难忘上海首次举办世乒赛的盛况,各国运动员都对体育馆的条件赞不绝口,观众的热情也让开幕式在外滩的东方明珠背景下显得格外精彩。
作为体坛风云际会的舞台,万体馆见证了无数辉煌:它与上海游泳馆一同入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世界建筑史》,成为新中国建筑的世界名片;东亚运动会在此留下珍贵瞬间;姚明与刘炜同场竞技的画面,成为一代球迷的记忆锚点。
沪上资深体育摄影师洪南丽镜头下的万体馆,定格了太多高光时刻。她说,自己大半生的作品都与这座场馆绑定,这些照片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城市体育史的鲜活注脚。
除了体育赛事,万体馆还是流行文化的聚集地。局部改造后,它以上海大舞台之名,迎来王菲、李宗盛等近百位中外艺人,演唱会的欢呼声与赛场呐喊交织,成为无数市民的青春记忆。
立足当下:焕新升级满足市民体育需求
随着城市的更新,徐家汇体育公园项目的升级改造全面启动。焕新后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体育文化聚集区之一,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的上海体育馆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加固和专业服务功能的升级。改造后的建筑面积达40552平方米,设置可移动看台,容纳近1.3万个座位,具备承办国内外顶级赛事和活动的条件。
展望未来:赛事赋能书写“人民之城”新篇
如今的万体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未来,无人机电竞、赛事等将接连登场,万体馆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五十岁的万体馆站在新起点,将以标志性场馆的引领作用,推动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五十载风华正茂,万体馆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场馆不仅是上海体育发展的缩影,更是城市精神的写照。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拼搏与热爱;每一次欢呼,都诉说着传承与创新。